刘成熙,两岸三地知名实战培训讲师,清华大学长春总裁班客座教授,北京交通大学汽车营销EMBA班特聘讲师。上海交通大学及华北电力大学研修班特邀授课讲师,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创新创业学院授课讲师,众多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特聘讲师。刘成熙老师曾是台湾知名律师,拥有8年的律师生涯和7年的高管实战管理(战略及市场,以及人力资源),9年管理咨询与培训功底,全面深入了解两岸三地企业特点(国企、私企、中资、外资企业)的全部营运,以国际化的培训理念,传授学员实战思路,透过突破习惯领域,用行动学习的方法;让[详细]
培训与辅导方式:4天培训+2天演练及辅导,每次2天为1个阶段 | |
时间安排 | 学习任务详细(学习护照) |
开营仪式 | 线上开营(或现场报到) |
第一天 内部讲师自我训练 | 1、 认清内部讲师的使命及职责 2、 分析目前培训的现状与困境 3、 学会2种培训需求分析方式 4、 如何了解提炼培训需求 5、 确认好第四天上课授课的主题 |
第二天 课程设计及开发技巧 | 1、 根据自己授课主题确定好课程的目标 2、 根据自己授课主题确定好课程的设计思路和方法。 3、 根据自己授课主题确定好内容的纲要及内容。 4、 开始设计授课PPT |
第三天 讲师专业授课技巧与专业教学手法 | 1、 掌握专业讲授授课技巧,以及表达技巧。 2、 根据所选课题,确定各种表达方式 3、 根据所选课题,选择和应用1-2种专业讲师教学手法技巧在授课是展示出来 |
第四天 教材与教案的规划与课堂组织技巧 | 1、 根据所选课题规划好教学单元设计好案例准备好讲稿 2、 选择1-2种教学道具(白板/白纸等等)的应用 3、 制定培训教材及修订PPT 4、 提交完成的培训教材 |
第五六天 学员试讲及实战演练 老师点评辅导 | 学员演练每人10-15分钟 讲师点评辅导10分钟 学员自我改善3-5分钟(对老师点评后的感受及改进方向陈述) |
课 程 大 纲 | |||
序 号 | 课程单元 | 课程内容 | 授课方式 |
一 | 内部讲师对培训的认知 | 一、 为什么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? 二、 员工培训的核心任务与目的是什么? 三、 对员工实施培训有哪些主要渠道? 四、 员工培训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哪里? 五、 员工的学习轮辐模型分析 六、 员工的学习动机有哪些? 七、 员工学习的心理特点有哪些? | n 讲述 n 案例分析 n 示范说明 n 心得分享 |
二 | 内部讲师现状及体系培训建设 | 一、 训练的概念与目的 二、 需要内部讲师的原因 三、 成功讲师应具备能力条件 四、 培训的现状与困境 五、 培训的现状和目标 六、 培训体系架构设计 | n 讲述 n 案例分析 n 示范说明 n 心得分享 |
三 | 内部讲师自我修炼 | 一、 内部讲师心理公约 à 内部讲师的角色 à 内部讲师的职责 à 内部讲师的特质 à 内部讲师的自我修炼 二、 成人学习心理分析 à 成人学习的动机 à 成人学习的心态 à 成人学习的期待 à 成人学习的有效方法 三、 内部讲师的职业形象 à 为什么需要塑造培训师的专业形象与职业风范? à 培训师专业形象的基本要求 à 培训师职业风范的总体要求 | n 讲述 n 案例分析 n 示范说明 n 心得分享 |
四 | 课程设计-培训需求调查与分析 | 一、 训练需求分析前的四个问题? à 组织层面的培训需求) à 工作层面的培训需求) à (工作/人员层面的培训需求) à 什么是在表现应有行为时所缺乏的?(人员层面的培训需求) 二、 如何了解培训需求 à 调查问卷收集 à 数据文件收集 à 重要事件访问收集 à 观察发现收集 à 年度训练规划流程 三、 如何进行培训的需求分析 à 组织分析 à 工作分析 à 工作者分析 | |
五 | 课程设计及开发-实战 | 一、 训练内容选择与定制技巧 二、 训练课程设计方法及技巧 三、 训练计划的展开与学员分析 四、 课程内容设计方法-ABCD法 五、 ADDIE模型(分析-设计-开发-执行-评估) 六、 训练的内容确认 à 确认目标达成程度 à 配合所需使用时间 à 制定目标行为标准 à 训练方法的选择 à 训练计划的展开与学员分析 七、 课程开发八步法流程 à 确认课程目标 à 确认课程大纲 à 形成初稿教材 à 探讨教学内容 à 确认教学手法 à 形成具体教案 à 示范试讲 à 形成讲师手册 八、 课程设计的成功关键 à 策略的设计-针对需求,明确目标,层次清晰 à 内容设计-系统架构,目的导向,段落清晰 à 方法设计-生动表达,灵巧设计,手法适宜 九、 各类不同课程的开发设计技巧 à 知识传授型课程开发技巧 à 问题解决型课程开发技巧 à 如何设计活泼之课程 à 创造价值式课程设计 十、 课程设计之工具 à 思维导图 à 系统图 à 鱼骨头图 à 流程图 | n 讲述 n 分组讨论 n 实战开发演练 n 小组呈现 n 示范说明 n 心得分享 |
六 |
专业讲师授课技巧
| 一、 讲师的仪表 二、 讲师专业表达技巧 à 黄金十五秒—出场技巧 à 关键的十分钟—迅速抓住现场 三、 有效开场与课程导入技巧 à 登台亮相的基本要求 à 应该避免的几种负面开场方式 à 有效开场的四大要素 à 六种常见的课程内容导入技巧 四、 非口语表达的技巧 à 肢体语言的运用 à 手势的运用 à 眼神运用训练—视域扩阔 à 眼神运用训练—增加力量 à 眼神运用训练—场面控制 à 手势运用训练—配合内容 à 身体语言训练—能力扩张 à 身体语言训练—情绪表达 à 一心多用能力训练 五、 超语言表达的技巧 à 声调的运用 à 声调能力 à 声调能力训练—声量扩张 à 声调能力训练—配合内容 à 声调能力训练—情绪表达 à 声调能力训练—配合听众 à 速度的掌握 à 声音表情 六、 克服紧张的技巧 à 自我情绪调控 à 克服怯场的自我调控技巧 à 建立自信心的方法 à 加强能量的技巧 七、 问与答的技巧 à 处理提问时的注意点 à 何时回答问题 à 希望营造的气氛 à 回答问题的三个步骤 à 处理问题的选择方案 八、 突发状况与异议的处理技巧 九、 班级纪律管理设计 十、 课程有效回顾与总结技巧 à 有效收结与学员反馈 à 什么是有效的收结? à 阶段性收结与学员反馈 à 应该摈弃的几种课程结束方式 à 几种常见收结方式的运用技巧 实战演练:每组安排一位学员,演练问与答技巧 | n 讲述 n 分组讨论 n 示范说明 n 心得分享 n 单元试讲 n 轮流演练 实作 |
七 |
专业讲师的教学手法 | 一、 一般性训练方法 1.讲授法 à 适合的训练需求及其优劣点 à 踏上讲台前应注意事项 à 登上讲台的方法与出声前的注意事项 à 进入主题的要领 à 听课者的心理与时间分配 2.讨论法 à 适合的训练需求及其优劣点 à 解决问题讨论法 à 定型性讨论法 à 促进理解讨论法 à 自由讨论法 à 公开讨论法 二、 改变行动及态度的训练方法 1.角色扮演法 à 适合的训练需求及其优劣点 à 各阶段的实施方法: à 角色演练法的说明 à 热身运动 à 决定角色 à 实际演练 à 分析、讨论 à 重新演练 2.敏感性训练 à 适合的训练需求及其优劣点 à 实施敏感性训练须具备的条件 à 追踪训练的实施 三、 开发创造及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方法 1.脑力激荡法 à 适合的训练需求及其优劣点 à 实施脑力激荡法的四大原则: à 脑力激荡法的基本形式: à 实际活用要点 2.KJ法 à 适合的训练需求及其优劣点 à 进行步骤: à 事前准备工作。 à 实际的活用要点: à 分类作业注意事项 à 文章化的程序 3.中山正和法 à 适合的训练需求及其优劣点 à 实际活用的要点 à 部门特性不同的引进与推展方法 4.工作现场训练法 à 适合的训练需求及其优劣点 à 基本要素: à 实际活用要点 5.个案研究法——Case Study à 适合的训练需求及其优劣点 à 计划阶段的程序 à 实施阶段的要素 à 个案研究法的特色、效果及方法概要。 à 实际活用要点 à 重要的事实认定及问题 à 研讨解决对策的注意事项 6.教育训练游戏法 à 适合的训练需求及其优劣点 à 引进及推展要领 à 游戏设计的技巧 à 游戏带领的要点 à 游戏如何纳入训练计划,作为次要的辅助教学。 à 游戏的适当安插,避免与前后内容格格不入。 à 教育训练的指导者如何左右游戏 à 内容的深浅度。 | n 讲述 n 分组讨论 n 示范说明 n 心得分享 n 单元试讲 n 轮流演练 n 实作 |
八 | 培训教材的编写与制作 | 一、 教学计划与教案的制 二、 教学计划的定义与意义 三、 教学计划的流程 à 教案的意义、重要性和类型 à 教案的格式与示例 四、 教材的编写 à 教材大纲的撰写 à 教材章节的标示基准 à 教材文字的编辑要领 à 表格插图的表现方式 五、 教学单元的规划 à 课程目标的制定 à 单元教学重点撰写 à 单元教学方法的选择 à 学单元的评鉴方法 六、 教案设计 à 课程的组织原则 à 教学活动的设计 à 主题间的衔接 à 教学时数的分配原则 à 教案编写要领 七、 教学手法的运用 à 讲授法的注意要点 à 示范教学法 à 分组讨论法 à 团体分享的指导技巧 à 游戏活动设计与带领技巧 à 角色扮演法 | n 讲述 n 分组讨论 n 示范说明 n 心得分享 n 单元试讲 n 轮流演练 n 实作 |
九 | 课堂掌控与培训绩效维持 | 一、 培训现场气氛营造与课堂掌控技巧 二、 如何带动课堂气氛技巧 三、 讨论的催化技巧 四、 课堂中的幽默运用 五、 课堂中现场带动技巧 六、 培训绩效评鉴及考核项目 à 决定培训目标,策略及模式 à 学员参训绩效 à 课程规划绩效 à 结训学员职涯及工作表现 七、 Kirkpatrick Model (培训评量模式) 1.第一阶层:反应 2.第二阶层:学习 3.第三阶层:应用 4.第四阶层:影响 八、 训练绩效的维持与知识管理 | n 讲述 n 案例分析 n 分组讨论 n 示范说明 |